发展心理学的十个时期
发展心理学的十个时期
发展心理学一般划分为以下八个时期或八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婴儿期(0---1.5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和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 望的实现。
第二个阶段:儿童早期(1.5---3岁) 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感和疑虑感,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第三个阶段:学前期或着称为游戏期(3---6岁) 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取主动感,克服罪疚感,体验着目的实现。
第四个阶段:学龄期(6---12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
第五个阶段:青春期(12---18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和防止自我同一性混乱,体验着忠诚的实现。
第六个阶段:成人早期(18---25岁) 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克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
第七个阶段:成人中期(25---50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繁殖感 ,而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
第八个阶段:成人后期(50岁以后直至死亡) 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和避免失望和厌恶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
发展心理学家按照个体心理发展的什么特征把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健全人格是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形成的,是贯穿人的一生的。
一、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的基本观点是:
1、人格的发展是持续一生的而不是在成年早期就结束了,到了人的中年时期以及老年时期,人格还在继续发展。
2、埃里克森提出了心理社会性发展的八个阶段。
3、在心理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个体都会面临一个需要解决的心理社会问题,该问题引起个体的心理发展的矛盾与危机。
4、人格发展由环境决定,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有自我、社会文化等,
5、如果个体能解决每一阶段面临的矛盾与危机,就会对个体心理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关于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如下:
1、婴儿期(0——1.5岁),这一时期是基本信任感对基本不信任感。
2、儿童早期(1.5——3岁),这一时期是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
3、学前期(3——6岁),这一时期是主动感对内疚感。此时的孩子做任何事都积极主动,孩子做事或者对事物的探索如果出错,受到大人的批评与指责,那么孩子就会产生内疚感。
4、学龄期(6——12岁),这一时期是勤奋感对自卑感,此时的孩子已经进入到学校,开始进行知识的学习,有了学习能力,开始体验自己勤奋学习,获得知识,获得成功的快乐。在这一时期,孩子如果发现自己不能获得知识、不能获得成功,就会产生自卑感,就会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这样就可能产生懒惰、自私、不思进取的不良心理。
5、青年期(12——18岁),这一时期是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此时的孩子相当于初中、高中阶段的学生。他们在寻找自我,确立自我,会想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思想有点矛盾。这时,老师要重点研究学生人格形成上有何特点,以便有针对性的开展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及人格特点的教育。
6、成年初期(18——24岁),这一时期是亲密感对孤独感。这时的孩子,他们开始建立两性的亲密感,要承担社会责任、社会义务。
7、成年中期(25——65岁),这一时期是繁殖感对停滞感。他们通过关心下一代,培育下一代,显示自己的创造力。这个创造力不仅意味着生儿育女,也包括通过创造性劳动使自己事业成功,发展任务就是使本人精力充沛和照料好下一代,防止颓废迟滞,体验着事业与家庭主角的现实。
8、成年晚期(65——人身终老),这一时期是自我调整与绝望冲突。在回顾自己的一生时,很多人感到满意和幸福,也有的人会感到绝望,自己一生事业不成功,家庭不幸福。同时老年人对死亡的态度也直接影响到下一代儿童时期的信任感的形成。因此,第八阶段和第一阶段首尾相连,构成一个循环往复的生命周期。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在每个人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中,解决了核心问题之后,所产生的人格特质,包括了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的品质,如果各个阶段都保持积极品质的发展,就算完成了这一阶段的任务,逐渐实现了健全人格。否则就会产生心理危机,出现情绪障碍,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三、自我同一性
1、自我同一性是有关自我形象的一种组织,它包括有关自我的动机、能力、信念和性格等的一贯经验和概念。
自我同一感
2、自我同一感指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有何地位,将来会怎样等稳定的自我形象和自我历程的体验。比如初中阶段的学生,喜欢照镜子,端详自己:我长得怎样,在别人的心目中我是怎样的形象,有何地位,将来自己会成为怎样的人。自我同一感的形成于先前各阶段中建立起来的信任感、自主感、主动感、勤奋感有直接的关系。
3、自我同一性的形成于职业选择、性别角色和人生观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自我同一性的基本内容:性别角色的同一性、生理性别心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的同一性。社会角色同一性明确自己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能承担的责任、在行为上恰当地表现。比如一个五十岁的男人在地上大哭大闹,这就不符合他的性别角色。
四、埃里克森人格理论对教育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1、注重社会文化因素以及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对人格发展的影响,体现了人终身发展的观念。比较符合人格发展的实际情况,对理解儿童的人格发展阶段,告诉每一个人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那个年龄阶段形成,给人反思的依据。
2、个体的发展是一个充满危机的过程,个体的自我需求与社会规范之间往往存在冲突,教育应该培养个体应对危机并且提升自我发展的能力。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挫折、失败时,教师要帮助他们处理好这些问题,正确面对这些问题,帮助学生渡过这一危机,实现自我人格的发展。
3、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身发展造成障碍。因此,教师的教育非常重要,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帮助学生培养自我,帮助学生发展,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机会,促进其发展。
4、教师给儿童创造更多独立完成任务的机会,获得尝试新事物的信心,发展自我的满足感,不要羞辱学生。比如,教师在给学生布置课外任务时,适当多布置一些学生一个人经过努力就能完成的任务,给妈妈洗一次衣服,在家里煮一次饭,在家里拖一次地板等,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信心,达到自我满足。
5、尽量让儿童自己做决定,自由选择,培养儿童对自己的肯定,自我认同,确立自我同一感。比如在小学低年级竞选班委干部时,让儿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的愿意决定竞选那个职位,并说出自己为什么竞选这个职位,从而培养儿童的自我同一感。
6、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学生发展的助推力,也可能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因此,教师及父母应该考虑每个儿童的生活经验及心理满足需求的不同,施以不同的教育。
7、通过设置大量的问题情境,在活动和交往中,因材施教,帮助学生解决好每个阶段的问题,顺利渡过危机,以免儿童的人格发展出现障碍或者迟滞。
心理学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的8个阶段是什么,每个阶段
童年阶段
1 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2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
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
3学龄初期(3~6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
当儿童的主动感超过内疚感时,他们就有了“目的”的品质。埃里克森把目的定义为:“一种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这种勇气不为幼儿想象的失利、罪疚感和惩罚的恐惧所限制。”
4学龄期(6~12岁): 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这一阶段的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另外,如果儿童养成了过分看重自己的工作的态度,而对其他方面木然处之,这种人的生活是可悲的。埃里克森说:“如果他把工作当成他惟一的任务,把做什么工作看成是惟一的价值标准,那他就可能成为自己工作技能和老板们最驯服和最无思想的奴隶。”
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就会获得有“能力”的品质。埃里克森说:“能力是不受儿童自卑感削弱的,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是自由操作的熟练技能和智慧。”
青春期阶段
5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一方面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乱。
“这种统一性的感觉也是一种不断增强的自信心,一种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内在持续性和同一感(一个人心理上的自我)。如果这种自我感觉与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觉相称,很明显这将为一个人的生涯增添绚丽的色彩。”(埃里克森,1963年)
埃里克森把同一性危机理论用于解释青少年对社会不满和犯罪等社会问题上,他说:如果一个儿童感到他所处于的环境剥夺了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自我同一性的种种可能性,他就将以令人吃惊的力量抵抗社会环境。在人类社会的丛林中,没有同一性的感觉,就没有自身的存在,所以,他宁做一个坏人,或干脆死人般的活着,也不愿做不伦不类的人,他自由地选择这一切。
随着自我同一性形成了“忠诚”的品质。埃里克森把忠诚定义为:“不顾价值系统的必然矛盾,而坚持自己确认的同一性的能力。”
成年阶段
6成年早期(18~40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于冒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的风险。因为与他人发生爱的关系,就是把自己的同一性与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一体。这里有自我牺牲或损失,只有这样才能在恋爱中建立真正亲密无间的关系,从而获得亲密感,否则将产生孤独感。埃里克森把爱定义为“压制异性间遗传 的对立性而永远相互奉献。”
7成年期(40~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当一个人顺利地度过了自我同一性时期,以后的岁月中将过上幸福充实的生活,他将生儿育女,关心后代的繁殖和养育。他认为,生育感有生和育两层含义,一个人即使没生孩子,只要能关心孩子、教育指导孩子也可以具有生育感。反之没有生育感的人,其人格贫乏和停滞,是一个自我关注的人,他们只考虑自己的需要和利益,不关心他人(包括儿童)的需要和利益。
在这一时期,人们不仅要生育孩子,同时要承担社会工作,这是一个人对下一代的关心和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人们将获得关心和创造力的品质。
8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由于衰老过程,老人的体力、心力和健康每况愈下,对此他们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适应,所以被称为自我调整对绝望感的心理冲突。
当老人们回顾过去时,可能怀着充实的感情与世告别,也可能怀着绝望走向死亡。自我调整是一种接受自我、承认现实的感受;一种超脱的智慧之感。如果一个人的自我调整大于绝望,他将获得智慧的品质,埃里克森把它定义为:“以超然的态度对待生活和死亡。”
老年人对死亡的态度直接影响下一代儿童时期信任感的形成。因此,第8阶段和第1阶段首尾相联,构成一个循环或生命的周期。
埃里克森认为,在每一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中,解决了核心问题之后所产生的人格特质,都包括了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品质,如果各个阶段都保持向积极品质发展,就算完成了这阶段的任务,逐渐实现了健全的人格,否则就会产生心理社会危机,出现情绪障碍,形成不健全的人格。[1]
0-3岁心理发展特点
0至3岁的孩子心理发展既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又是一个划分年龄段的过程,既具有稳定性,又由于所处环境不同,变现出可塑性。是儿童心理发展早期阶段,对以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感知觉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注意特性、自我意识等方面都会有飞速的发展。
儿童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
儿童发展心理学(psychology of child development),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研究人类个体在儿童期(从出生到成熟)的心理发展,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儿童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儿童年龄阶段通常划分为:乳儿期(出生至 1 岁),婴儿期(1 岁~3 岁),幼儿期(三岁至六七岁),童年期(六七岁至十一二岁),少年期(十一二岁至十四五岁),青年初期(十四五岁至十七八岁)。
奠基人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赖尔于 1882 年发表的《儿童心理》一书是率先用较为系统的观察和实验方法研究儿童心理的著作,是其诞生的标志。

表示犹豫不决的心理活动句子
排除犹豫不决的心理活动,必须提前要有思想准备,力争将犹豫不决的疑虑解决在萌芽阶段,否则就迈不开第一步,更谈不上第二步。
比如出远门走远路,自然联想起路途遥远,途中遇到下雨怎么办?
思想上有了这个疑虑,必须提前做好备用雨具的准备,中途雨季来临,拿出来使用就行,这不是解决的很好吗?自然排除了思想上的疑虑。
女孩子下班后就宅在家里玩游戏不接触社会是什么心理
这是消极心理。就目前来说,身体是没有病,性格内向,稍稍有点自闭症的倾向。 整天窝在家里,不但对你的身体造成影响,久而久之也对你的心理造成严重影响。人与人之间是不可能互不接触的,长时间不与别人接触,很容易会造成自闭症,甚至会发展成更严重的心理病。
1、首先宅在家里面,可能是由于生活的不如意导致的,这样就会导致我们常常自己生闷气,会严重影响我们的心态,可能对我们自己的情绪有着明显的改变。
2、其次宅在家里,由于我们自己内向导致的,不太会和别人交流或者是打交道,可是一天天的宅在家里面,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倾向虚拟的世界,像一些网络游戏,更加重了我们自己的内向了。
3、还有就是我们常常宅在家里面,那么我们的锻炼就会显著的减少,我们自己的身体条件不会变好的趋势,会越来越严重,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4、了解到了宅在家里的坏处,那么我们就要想办法去解决它。我建议大家可以买一辆自行车去骑,可以看看外面的风景还可以去锻炼我们的身体。
5、 还有我们要减少我们打游戏的时间,特别是一些网络游戏,它们对于我们的吸引 力较大,我们要适当地玩网络游戏,这会使得我们的生活规律一点。
6、 最后多和别人交流,常常组织大家出去郊游,爬山或者去吃饭,不是很好吗。我们还是需要在与其他人慢慢的交往过程中来寻找自己的位置和价值。在与其他人的互动中我们可以获得价值和意义,关于存在的意义是人类一直在追寻的课题。所以真的不建议你经常宅在家里面。因为时间久了,我们真的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
买完车后悔是什么心理
1 购车后悔是一种消费者心理现象,指的是购买了一辆车后,感觉不如预期或者后悔购买这辆车。
2 原因可能是因为购买前没有充分考虑自己的需求和预算,或者被销售人员的推销手段所迷惑,导致做出了不理性的决定。
3 此外,一些人可能会因为购买车辆后面临额外的经济压力、交通状况等问题而感到不安,从而产生购车后悔的心理。
4 对于购车后悔的消费者,可以考虑通过与销售人员协商退还车款或者进行二手车转卖等方式来解决问题,同时也需要从中总结经验教训,避免类似的购买决策错误再次发生。
职场中怎样克服侥幸心理和不平衡心态
以下两点希望能帮助到你。
一、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
侥幸心理的产生一般是因为自身意识形态的模糊和企业制度不健全造成的。
首先,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长期对工作的敷衍会造成自己不良工作习惯的形成,而一旦形成习惯想要改变就非常困难,会影响到的自己的整个职业生涯。
其次,给自己设定正确的目标。以目标为导向,督促自己向着目标不断努力,激发正能量。
二、建立良好的竞争意识。
职场如战场,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职场没有完全的公平,但大多数企业能够做到相对公平。
建立自身良好的竞争意识,不要患得患失。只要自己努力,为公司创造出价值,那么,总会得到应该得到的会报,只是早晚而已。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相关推荐
- 02-07 运用心理学侦破的犯罪案例
- 02-07 自我性格的分析,从心理学角度
- 01-29 什么是康复心理学
- 01-18 女儿不让母亲看见自己哭是那种心理
- 01-08 学习心理辅导与教育课程之后的感受与收获有哪些
- 01-06 什么是猎奇心理
- 01-05 女生突然想养猫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