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自以为是”、“什么都不懂”的成语有哪些
形容“自以为是”、“什么都不懂”的成语有哪些
1、自作聪明,读音[ zì zuò cōng míng ]释义:自以为聪明而乱作主张。指过高地估计自己,主观地办事。例句:这位编辑自作聪明,把作者原稿的精华部分删改了。
2、班门弄斧,读音[ bān mén nòng fǔ ]释义: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 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例句:你在著名华文作家的面前卖弄华文,岂不是班门弄斧。
3、目中无人,读音[ mù zhōng wú rén ]释义:眼里没有别人。 形容骄傲自大,看不起人。例句:她过去总是目中无人地走来走去。
4、固执己见,读音[ gù zhí jǐ jiàn ]释义: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例句:他总是固执己见,不听取别人的意见。
5、一意孤行,读音[ yī yì gū xíng ]释义:指不接受别人的劝告,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例句:他对大家的好言相劝不理不顾,依然一意孤行。
表示什么都不知道的成语有哪些
一窍不通:没有一窍是贯通的。比喻一点儿也不懂。
一无所知:什么也不知道。
目不识丁:形容一个字也不认得。
不识之无:形容人不识字,文化水平很低。
不学无术:原指没有学问因而没有办法。现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冥顽不灵:形容愚昧无知。
一概不知:是什么都不知道。
对什么事情都不了解的四字成语是什么
一无所知yī wú suǒ zhī[释义] 一:都;全。什么都不知道;不懂。[语出] 唐·白居易《悲哉行》:“朝从博徒饮;暮有娼楼期……声色狗马外;其余一无知。”[近义] 一概不知 一物不知 一窍不通 目不识丁 不学无术 冥顽不灵[反义] 全智全能 无所不知 博学多才 博大精深 博古通今 博览群书 学贯古今 学贯中西见多识广 满腹经纶 学富五车 才高八斗[用法] 多用于具体事情、情况;也用于知识方面。一般作谓语、定语、宾语。[结构] 动宾式。

什么不接的成语
【成语】: 兵不接刃
【拼音】: bīng bù jiē rèn
【解释】: 作战时兵器没接触。指战事顺利,未经交锋或激战而取得胜利。
【出处】: 《吕氏春秋·怀宠》:“兵不接刃,而民服若化。”
【拼音代码】: bbjr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闻津者”概括出一个成语
无人问津
语出:晋陶潜(陶渊明)《桃花源记》:“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用法:用来形容受冷落;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某件事、某种东西。一般作宾语。
什么卫什么海成语
精卫填海
jīng wèi tián hǎi
[释义] 精卫:古代神话中的小鸟名。古代神话;炎帝的女儿在东海淹死;化为精卫鸟;每天衔西山的木石来填东海。后用来比喻不畏困难;意志坚决。
[语出] 晋·陶渊明《读山海经》诗:“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正音] 填;不能读作“tiān”。
[辨形] 填;不能写作“添”。
[近义] 矢志不移 愚公移山
[用法] 多用来比喻不畏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一般充当谓语、定语。
[结构] 主谓式。
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的成语
【成语】: 运掉自如
【拼音】: yùn diào zì rú
【解释】: 指运用和回旋都非常熟练自然。
【出处】: 王国维《人间词话》五三:“提要驳之,谓犹能举七十斤者,举百斤则蹶,举五十斤则运掉自如,其言甚辨。”
相关推荐
- 01-29 成语鸡鸣狗盗讲的是
- 01-29 二年级下册的四字词语和成语有那些
- 01-28 尽管如此是不是成语
- 01-28 再接再厉和再接再励两个成语,哪个是正确的
- 01-28 出人头地的成语典故
- 12-30 和含苞待放相近成语有哪些。要形容人的
- 12-30 在任何环境下都能适应的四字成语
- 12-28 感谢老师的八字成语有哪些